“智能小區(qū)試點工程,集中展示了智能電網、智能用電的先進理念,是對北京建設‘世界城市’打造堅強智能電網的有益嘗試。”國家電網北京公司新聞發(fā)言人趙云表示。他所介紹的智能小區(qū),主體是左安門公寓。改造后的公寓包括地下兩層和地上八層,共68個房間。公寓依托電力光纖到戶技術的應用,實現了電網與客戶雙向互動及智能家居控制等智能用電的功能。此外,小區(qū)還配置了3座電動汽車充電樁和2盞風和光發(fā)電互補路燈,而公寓屋頂安裝有太陽能光伏發(fā)電設備。
	
	  公寓供電整體由智能微電網管理系統(tǒng)控制,其包括的微型冷熱電聯(lián)產系統(tǒng)、大容量儲能系統(tǒng)、能量管理及配電自動化系統(tǒng),可實現多種電源方式優(yōu)化分配和經濟運行,達到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的目的。
	
	  工作人員介紹,智能小區(qū)附近還有個左安門220千伏變電站,目前也正在進行智能化改造。今后,變電站將與智能公寓共同構成左安門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區(qū),展示智能電網變電、配電、用電環(huán)節(jié)的先進技術和工程實踐。
	
	  趙云透露,“隨著試點建成,國家電網北京公司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智能小區(qū)建設。初步確定在朝陽、豐臺兩區(qū)選定千人規(guī)模的居住小區(qū),爭取今年內完成首批智能小區(qū)建設。”
	
	  首批智能小區(qū)最大的特點,就是光纖、電話線、電視信號線和電力線集成一條線進入小區(qū)家庭,方便未來智能技術的應用。
	
	  記者體驗
	
	  一鍵觸摸開啟智能新生活
	
	  “左安門賓館2號樓201套房發(fā)現安防警示信息,建議您打開遠程監(jiān)控設備”。昨天,記者一推開智能公寓201套房的門,大門底部的門磁報警系統(tǒng)立刻紅燈閃爍。幾十秒后,“業(yè)主”便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,提示家里有人“非法闖入”。
	
	  “只要是不經過鑰匙開門進入,門磁就會自動報警,提醒用戶利用電腦上網與房間里的智能終端相連,實現攝像監(jiān)控,關注家里的情況。”國家電網北京公司營銷部工程師黃宇介紹,除了門磁報警外,智能公寓還同時配有紅外感應、燃氣感應和煙霧感應等安防設備。這些安防設備都與業(yè)主的手機相綁定,當有外人從窗口闖入,或者燃氣、煙霧達到一定濃度時,便會自動給業(yè)主發(fā)送短信提醒。
	
	  剛剛進入門廊,自動感應燈便應聲啟動,記者借此可以看清室內的環(huán)境:迎門處的桌子上,擺放著一臺平板電腦,這是操控整間公寓的智能交互終端。與iPad不同,在這個終端的主頁面上,列有“智能家居服務”這樣一個圖標,從這里點擊進入,便可以實現家庭智能用電。
	
	  “剛剛我們看到的是外出模式下的報警系統(tǒng),我們同時還有回家模式、經濟模式和睡眠模式等不同選擇,利用智能終端通過一鍵觸摸的方式就可以開啟,這時家電便可以根據用戶之前的設定開始啟動”。黃宇說話間便啟動了“回家模式”。
	
	  十幾秒后,客廳內的照明設備全部開啟,房間內的窗簾緩緩閉合,位于角落處的加濕器開始噴霧,音響開始隨機播放張雨生的《大海》。
	
	  “模式的選擇也可以通過遠程操控實現,這樣即使在上班的時候,也可以控制家電的開關,比如在快下班時打開熱水器、電飯鍋等,甚至連電話也可以控制。”黃宇邊操作,邊描述智能家居帶來的智能生活。
	
	  記者拿起智能交互終端,好奇地操作起來。在“智能家居服務”中,居然還有用電情況分析的選項。點擊進去,有圖表顯示出“家里”各種家電在不同時間段內的耗電量、開銷和碳排放,并提供歷史數據的查詢。
	
	  這個真的能用嗎?記者隨便點開2月10日的記錄,圖表顯示這個房間耗電量為9.7度;柱狀圖還能顯示出每個小時的耗電量。在智能終端上,記者還找到了“節(jié)能助手”,通過一鍵觸摸設置花費和電量指標,控制自家的用電情況,真正實現節(jié)能用電。
	
	  看著記者滿眼好奇,黃宇頗為自豪地說,“智能生活就在眼前。別看只是試點,用不了多久,我們都會過上這樣的智能生活!”
	
	  亮點
	
	  純電動汽車:充電8小時可跑160公里
	
	  電動汽車是實現綠色交通的重要手段之一,但是充電工作不方便是制約其推廣的主要原因。在國家電網試點的智能小區(qū)內為電動汽車提供了3個充電樁,可滿足電動汽車車主的充電需求。
	
	  在用特定的纜線將車輛與充電樁連接好后,電動汽車車主只需插入電卡,在充電樁的交互頁面上選擇充電量、花費等選項,便可以對電池進行充電。據了解,當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為24千瓦的時候,充電時間大約在6至8個小時;而整個充電環(huán)節(jié),可以在夜間車主休息時完成。
	
	  數據顯示,一臺電動[NextPage]汽車一次充電量約為30千瓦時,每次續(xù)航160公里,按年行駛2萬公里測算,年用電量為3750千瓦時,每年節(jié)約用油量2000升,減排二氧化碳4.6噸,可節(jié)省使用支出上萬元。
	
	  風光互補路燈:壞天氣最長可72小時照明
	
	  一個白色的風車、一塊黑色的太陽能電池板,這是風光互補路燈在外觀上區(qū)別于普通路燈的明顯標識。
	
	  風光互補路燈系統(tǒng)主要由風力發(fā)電機、太陽能電池組件、風光互補控制器、蓄電池和光源組成。風車轉動時轉化的風能和電池板吸收的太陽能,構成了路燈全部的電力來源。白天,路燈通過蓄電池儲存電能,晚上則利用智能系統(tǒng)實現路燈照明。每充滿一次電,路燈可滿足40至48小時的照明工作,相當于4個夜晚的連續(xù)供電;而在氣候極端惡劣的地區(qū),路燈被設定為可支持72小時的不間斷照明。
	
	  國家電網北京電力公司工程師范國平介紹,傳統(tǒng)的路燈每個燈桿價格在5000至6000元,但是卻需要進行外線的鋪設供電;而風光互補路燈雖然一個燈桿的價格是傳統(tǒng)路燈的2至3倍,但卻省去了鋪設電線和電費等費用。
	
	  冷熱電“三聯(lián)供”:能源利用率可提升至80%
	
	  冷熱電聯(lián)產簡稱“三聯(lián)供”,是在智能小區(qū)內出現的集制冷、制熱及發(fā)電過程于一體化的總能系統(tǒng)。
	
	  智能小區(qū)內的“三聯(lián)供”裝置,負責提供30千瓦的電力。這一系統(tǒng)采用天然氣燃燒做功發(fā)電,然后對發(fā)電后的煙氣進行余熱回收;經過設備的處理,夏天余熱為用戶供冷及提供生活熱水,冬天余熱可全部用于供暖。
	
	  “經過余熱回收后,‘三聯(lián)供’的能源利用率高達80%至90%,而傳統(tǒng)的發(fā)電設備,這一數值僅為40%左右”。根據范國平的介紹,在天然氣燃燒后,先是有28%的能量轉化為電能,然后余下的能量被用來進行供熱和制冷,這使得能源得到了重復利用,大大提升了能量的綜合利用率。
	 
滬公網安備 31011202001934號